每次出门,包括去香河唐山双线作战,全职班主任都会跟着赛区,第一时间和学校、基地沟通,安排队员在网上看课程录播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比赛的早上,所有的队员都在会议室上网课,晚上他们抓紧时间做作业,刷题。
第三轮人大附中三高首发阵容。
作为体育与教育融合的先行者和校园足球的兵工厂,教练、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往往被忽视在全国人大附中三高俱乐部辉煌的背后。“不管孩子毕业后去了哪里,在过去的六年里,每个人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父母对阅读的意义有自己的看法,李军也有自己的看法。“球员在球场上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优秀的球员必须有这个东西,才能快速解决球场上的问题,控制比赛的情况。”他认为这也是国内球员普遍缺乏的东西,文化课老师和足球教练都弥补不了这种不足。“这种思维根本教不了。你必须让你的孩子自己去探索、理解和使用它。”
根据他多年的观察,一些玩家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了这种思维能力。“我发现他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努力训练足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有这种思维,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认为这是足球最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事情,也是阅读对踢球有很大影响的有力证明。
他相信,一旦有了这种“足球思维”,文化学习就会更加强大。据他所知,“如果你在职业联赛和清华北大之间做出选择,球员100%会继续学习;如果大学低一个档次,他们大多愿意成为职业球员。”
校园足球值得大力深挖。
李军不仅相信“读书与足球互利”的观点,还相信校园对中国足球意义重大。“我觉得中国这么多校园里真的有很多好球员,但是我们的培养方法和教练水平还是有限的。”他说,在他带来的两支球队中,他们可以大致断定,一年级入队时会有几个孩子可以踢职业足球,但每六年轮回后,总会有几个人进入职业队。“我们的教练也在反思。我们看着它吗?”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他能找到的答案是:与职业俱乐部梯队相比,校园足球虽然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和模式,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玩家文化素养更高,未来选择空间更大。
李军(左一)在中场休息时与教练组进行战术分析。
李军承认,在三高俱乐部发展初期,在学生、资金、政策、教师、硬件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他不仅有机会代表北京甚至国家参加中学生比赛,而且是中国足协原有青少年比赛中唯一的学校军。然而,他否认了外界对“首都球队近水楼台”的误解。“三高之所以长期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几位校长重视足球,全力支持俱乐部工作。”
俱乐部目前面临新的挑战,学生范围已经从全国缩小到北京市,再缩小到海淀区;四年前,长期冠名赞助商因股权收购终止合作,资金投入收紧...与此同时,外部竞争明显加剧:石家庄二中、河南实验中学等校园强队纷纷崛起。去年诞生的中青年锦标赛,让数百支校园队无障碍涌入全国最高水平的青少年竞赛平台。
“光看这次来香河的队伍,有的学校以前没听说过,有的只是周末足球训练班,两年前就能打出这么高标准的全国比赛,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他对比赛的包容性、对手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感到兴奋。“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难获得冠军和排名,但校园足球的希望越来越大,因为每个人都赶上了。”